打开
新闻中心 | 专题信息

守正创新春风化雨 培根铸魂以文化人 ——桂林医学院智能医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五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新格局

人民网-广西频道84018

  桂林医学院智能医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为持续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组建了多个课程群教学团队,通过内培外送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了一支素质高、理念新、创新力强的师资队伍。教师们通过跨学院等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深入挖掘并梳理课程每一章节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提炼出来,有机融入到新版教学大纲中,有意融入到教学设计方案中,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构建了“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以培养学生的勤奋自律、人文关怀、批判创新和家国情怀等医者仁心核心素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升三维 培根铸魂

  作为思政的主体,教师首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勇担立德树人的先锋,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成为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学院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教师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一是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业务能力提升计划,以拓宽教师们的教学视野,更新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二是鼓励教师参加课程思政类专项教学培训或会议,丰富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策略和方法。三是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在比赛中提升教学技能,获得思政的灵感,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建和以赛促教的目的。

  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以医学遗传学课程为例,通过三个维度融入思政,实践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首先,在思想维度,以隐性渗透式将遗传学家的故事融入,通过讲述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发现遗传学定律的故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批判精神。其次,在政治维度,以专题嵌入式将重大事件或热点时事融入,通过全球第一例中国人标准基因组序列图谱的构建完成,展示了我国科技实力的进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命运,将“小我”融入“大我”,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最后,在言行维度,以画龙点睛式将小人物的励志故事融入,通过李帅身残志坚的故事鼓励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敢、坚强和乐观。思政铸魂、实践驱能、以提升医学生遗传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融合的能力为核心的医学遗传学课程做到了所有章节的思政全覆盖,通过丰富的参与式活动,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中,引导学生不断反思,促进学生将所学、所感、所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融会贯通 相辅相成

  科研反哺教学,科研是教学的源头。学院鼓励教师将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融合,将团队的科研成果编写成生动的教学案例,用身边的科研创新故事丰富课程思政资源案例库。例如,在讲授不规则显性遗传病时,会讲到指关节粘连症,这是遗传学团队的一个科研课题,从病例的发现,到如何带领学生展开系谱分析和深入研究,再到将这种疾病关联定位到GDF5基因上,讲述了一种遗传性疾病发生机制的艰难探索历程。这个曲折攻关的故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辩思维,而且培养了他们的逆境情商。

  教学促进科研,教学是科研的基础。学院增设生物技术综合创新实验,该课程要求学生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从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到结果分析与讨论的全部任务。该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院通过实施科研导师制,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将专业基础知识与科研训练融合贯通的能力。近1年来,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再创佳绩,学生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决赛全国二等奖1项,获“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金奖3项,铜奖2项,获第四届“广西大学生人工智能设计大赛”自主赛道二等奖1项,以上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教学与科研的相互融合。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守正创新 丰富资源

  时代性是教育的内在规律,为推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常态教学,学院加强在线课程资源建设,鼓励课程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探索数字化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学院现有中国大学慕课SPOC课程2门,广西普通本科高校优秀教学案例展示课程1门,第一批校级数字课程5门,微课视频4个,所有网络教学资源完全向学生开放并不断更新补充。其中,医学遗传学已在“新华思政”——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上线,面向全社会开放共享。

  以上网络教学资源,已融入丰富的思政元素,为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便利。雨课堂和慕课堂是打通线上线下教学的实用工具。课前发布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在线观看视频,完成线上测验。线上学习产生的数据为线下教学提供了诊断性评价的依据,指导课程更有针对性进行线下课堂教学。

  课上与课下相结合——言行一致 知行合一

  为提升“三全育人”成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党委委员100%参与到学生工作一线,带头担任辅导员、班主任或班级导师。学院聘任优秀教师作为大学生班级导师或班主任,充分发挥专任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在黄健老师开展题为“关于英语学习方法及职业规划教育”的导师示范课后,王凌宇老师也开展了班主任主题班会示范课,题目是“倡导厉行节约,共建绿色校园”,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节约意识,自觉养成节约习惯。学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有力推进了“三全育人”工作,拓宽了思政育人生态圈。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传道者更需明道、信道,然后才能言传身教。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素养,学院对教师明确提出三点要求。第一,对学生有爱心,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人;第二,对学生有耐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第三,对学生有信心,做一个充满智慧的园丁。教师课上的“言”和课下的“行”必须保持一致,才能在做好“经师”的同时,更好地成为“人师”。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拓宽渠道 协同育人

  为搭建育人第三课堂,学院积极开拓校内外协同育人平台。学院与桂林博物馆共同搭建志愿服务共建平台,组建“文化服务队”。服务队以校外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校内弘扬桂林医学院校园文化为两大抓手,进一步推进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从2020年11月开始,学院就组织学生在每个周末到桂林博物馆常态化开展文物讲解、文化宣传、观众引导、管理服务等活动,将服务社会、传承文明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在志愿服务、文化宣讲中收获成长,提升自我,坚定文化自信,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

  为加强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实践的相融相通,学院细胞与遗传学教研室教师带领学生赴第二附属医院遗传与精准医学中心实验室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双方就染色体制备、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技术细节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心老师在介绍遗传病的细胞学诊断等临床工作时,始终秉持“一切为了病人”的工作理念,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交流活动开拓了教师和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拓宽了课程的育人途径。

  目前,学院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3门,其中医学遗传学课程获得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家级三等奖、自治区级一等奖,其SPOC课程获得第二十届广西高校教师教学信息化大赛一等奖,并被选为优秀案例在闭幕式展示。学院将继续把课程思政作为育人的重要战场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加强课程思政内涵建设,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独特功能和育人优势,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课程力量。(付灿 潘轶群)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
数据加载中...
返回顶部
取消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