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新闻中心 | 动态

兴安: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 刷新绿色生态发展“新起点”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10095

  □本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潘红 肖帆 傅鸿元

  兴安是湘漓二水之源,也是世界最古老运河——灵渠所在地。

  四月的兴安大地,春意盎然。从绿野千里、呦呦鹿鸣的猫儿山,到波光粼粼、古色古香的灵渠,一幅幅精彩纷呈的“美丽兴安”长卷跃然眼前。

  该县有近1000个自然村的居民生活在漓湘二水的河畔两岸,特殊区位环境让该县广大干部群众都有一种保护漓江、湘江母亲河的感恩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一直以来,兴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积极推动自然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布局实施山水工程、矿山生态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促进兴安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成效不断凸显。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兴安县先后6次专题研究部署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决扛牢“两个保护”的兴安担当,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高标准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幸福河湖、水美乡村”生态水系,连续七年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获得全市第一。

  敢于争先 下好“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一盘棋

  2022年,桂林市组织申报的广西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作为广西唯一推选的项目,从全国19个省市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整个项目围绕漓江“一干九支,两山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实施水生态保护修复、森林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水土保持、矿山生态修复、石漠化治理、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农田生态保护修复8类保护工程,包含83个子项目,总投资54.19亿元。

  在项目推进中,我市坚持以系统思维,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打破漓江流域行政区划界限,改变九龙治水、多头治理的局面,打通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水域以及漓江流域上下游和左右岸梗阻。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坚持典范引领,优选“猫儿山+漓江+灵渠”“湿地+矿山+农田”等为示范区域,初步确定拟打造漓江水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保持项目、猫儿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项目、漓江核心区农田保护修复项目等为示范项目,积极打造可学习借鉴的“桂林样板”。

  为助力桂林市打造世界级山水旅游名城,竭力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呵护好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在兴安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下,争取到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15个子项目。

  建设周周有进展 施工项目“多点开花”

  目前,兴安县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15个项目大部分已处于收尾阶段,修复进度均在80%以上。

  兴安县八仙坪项目区采石场位于距离兴安县城约6.5公里处的茅梨山村旁村道边,在“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地貌景观破坏严重且早已废弃。记者在现场看到,原来裸露的矿石现在已看不到,取而代之的是种植了玉米、红薯、毛豆等农作物的旱地,再过不久,这里将是一片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桂林漓江流域三区两线集中连片非金属矿山八仙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对兴安县的社会、经济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工程实施后可恢复矿区绿水青山面貌,恢复破损山体的生态功能,使其植被生态系统得以改善,极大地改善了原废弃矿山周边的地质地貌景观,周边居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得以改善及美化,兴安县旅游形象得以改善,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同时,通过对生态修复区危岩进行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极大程度改善了居住、生活环境,使得周边群众得以安居乐业。”兴安县县长韦远明说。

  随着项目的逐渐推进,桂林漓江流域三区两线集中连片非金属矿山八仙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简称“八仙坪修复项目”)由原修复范围面积为2.4公顷调整至12.4公顷,也是18个项目中面积最大的。

  “我们主要进行了矿区排危工作,对项目区危岩带采用人工清除和主动网加固防护等方法对项目区开采边坡上的危岩带进行治理;对碎石堆采用人工及机械清除。此外,对修复矿区生态环境,我们拟在项目区底部平台进行场地平整,修复为耕地(旱地)和其他草地,对部分地块进行土地翻松或开挖、平整、覆土后修复为耕地(旱地),并在山脚、各地块临空边界处修建拦土埂,覆土种植爬山虎。在部分采面坡顶开挖种植穴槽,种植葛藤,对坡面进行覆盖绿化;对部分开采坡体清除表面碎石后覆土撒草籽进行绿化,修复为其他草地。”兴安县副县长卢宇春说。

  记者了解到,兴安县8座废弃矿山修复项目自2023年陆续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工程修复面积20公顷。其中,以八仙坪修复项目进度最快,目前为90.7%。

  蓝图变美景 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灵渠不仅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也是兴安生态环境的写照。

  灵渠,两千年来川流不息。流水觞觞,秦堤弯弯,树木葱葱。走近灵渠,一种古朴而纯净的美莫名地感染着每一个人。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一个焕然一新的理念,引领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数载耕耘,一体化保护修复不仅补上了生态短板、重塑了山水底色,也在深刻改变着各界的生态文明理念。

  两年来,兴安县在“漓江保护日”前后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活动,这也是该县坚持生态发展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兴安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之路,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推动“美丽兴安”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据悉,兴安县科学开展造林绿化,通过全民义务植树、万亩油茶基地建设等,带动大规模国土绿化纵深推进,全县今年已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20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76.57%。

  此外,坚持系统治理,打造生态宜居环境。聚焦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截至目前,兴安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6%,排名位居全市前列。聚焦隐患整改,率先推广使用锰废渣无害化利用工艺,现已综合利用电解锰废渣约12万吨,预计2025年完成剩余存量消纳。聚焦推进绿色低碳生活,规范运行城乡垃圾收集转运体系,投放共享电动车1600余辆,新能源公交车实现城乡全覆盖;全面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民用绿色建筑项目占新建项目的比例达42.3%。

  在坚持精准发力,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方面,兴安县积极探索农业产业绿色发展路径,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广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打造23个现代生态养殖示范场,有效减少面源污染。实施能耗“双控”行动,系统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兴安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兴安伟业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技术升级改造,颗粒物排放和能源消耗大幅减少。持续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大力推进桂林北部共享储能电站、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力争新增风电装机在“十四五”末翻一番,进一步夯实华南最大高山风电基地地位。

  “我县将认真落实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切实把各项重点任务转化为具体行动,不断厚植生态底色,奋力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韦远明说。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
数据加载中...
返回顶部
取消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