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恭城三江村的瑶族村民盆荣花早早就和家人忙碌起来,他们要制作一道家乡的传统美食——豆仔粑,以迎接新春的到来。在三江村,无论是节庆团聚还是日常待客,豆仔粑都承载着乡愁与甜蜜,是村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盆荣花告诉记者,制作豆仔粑是当地瑶族人的传统手艺,虽然费时并且讲究工序,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情感联结。
制作豆仔粑的第一步是准备糯米,“糯米需要提前浸泡,时间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等米粒吸足了水分后,磨成细腻的米浆。”盆荣花一边翻动着浸泡好的糯米,一边向记者介绍,米浆过滤后被装入纱布袋里,放进蒸笼蒸熟,然后揉搓制成柔韧的糯米皮。
豆仔粑有纯糯米的白色豆仔粑,也有在糯米中加入了高粱做成的红色豆仔粑。“在糯米中加入适量高粱,不仅让颜色变得更加喜庆,还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香味。”盆荣花笑着说道。而无论是哪种豆仔粑,村民们都会在春节前和家人一起制作,寓意着新春的团圆与甜美。
豆仔粑的馅料制作同样有讲究。红豆是主要原料,需要用小火慢慢熬煮,直到豆子完全软烂、开花,然后加入白砂糖和熟绿豆粉调味。“馅料的甜度要掌握得恰到好处,太甜了腻口,太淡了不够味儿。”盆荣花说。
在三江村,豆仔粑除了可以直接食用,主要还是用来搭配恭城油茶。“油茶是我们瑶族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煎至两面金黄的豆仔粑则是油茶的绝佳搭配,味道特别好。”盆荣花说,煎好的豆仔粑外皮金黄酥脆,内里软糯香甜,与油茶浓郁的滋味相得益彰。
春节前,村民们通常会做大量的豆仔粑,不仅自己吃,还会送给亲友作为礼物。“豆仔粑的甜蜜,象征着新春生活的红红火火。远道归来的家人和亲友尝到熟悉的味道,就像回到了小时候。”盆荣花说。
记者了解到,如今,三江村的豆仔粑制作技艺不仅在本地得以传承,还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前来体验。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在品尝之余,还会学习制作过程,感受这份传统手艺的魅力。
在三江村,豆仔粑不仅仅是一道美食,它是亲情与乡情的象征,更是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传承。记者离开时,盆荣花的家中仍然热闹非凡,空气中弥漫着糯米与红豆的香味。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热气腾腾的豆仔粑,既温暖了三江村的寒冬,也甜美了每个村民的心。
记者李贝/文 记者滕嘉/摄
桂林晚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1月27日 来源:桂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