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灵川迪塘村:这个村里有100多座古民居!

2016-06-07 17:02:09  来源:微报桂林

精彩内容

迪塘村位于桂林市灵川县灵田镇,距市区20多公里,一条迪溪从村中缓缓流过,把村子一分两半。

迪塘建村已有近500年历史,现尚存明清至民国的古民居一百余座,迪溪东边山坡上的老屋以明代的为主,而迪溪西边的建筑则以清朝的居多。

村落起源

据家谱记载,始祖李以果在明洪武年间从江西同邑西岸村迁居至此,他于明嘉靖年考为甲子科举人,曾任梧州府藤县教谕。

据载,明清两朝,村中计有子弟仕宦(做官)24人,进士1人,举人5人,邑庠生、贡生39人,武庠生8人,吏员19人;其中,最为乡民称道的是明代崇祯癸未年(1643年)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兼左都御使的李膺品(正三品,相当于现在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监察部第一副部长)。

目前,该村有村民140多户,600多人,均为李姓。

“毓水培风”门楼

“毓水培风”门楼为迪塘村的村门,建在东部村口处,已有两百多年历史。

大门为青砖拱形门,上有“毓水培风”四个鎏金大字,门前立有简要记载门楼历史的石碑。门楼用青砖修筑,墙头上雕刻有龙、凤、龟及花草,上层正面有四个并列的拱形木窗,右面墙上也有两个类似的窗户。

门楼上层可住人,想必为当年值守人的“值班室”。门楼上层还可用于观景:立于门楼窗前,大半个迪塘村尽收眼底,远可看逶迤起伏的叠翠群山,近可看鳞次栉比的迪塘村景。

原门楼于1994年失火,大半被烧毁,后村民和本村在外工作的李氏子孙捐资献工,于2004年参照原样,精心修复,基本保持了原来风貌。

迪塘古桥村里现保存有6座古石桥,分别为大姑桥、象鼻桥、连宅桥、塞源桥、司马桥、搭板桥。

据村民介绍,这些桥均建于明、清,除连宅桥、司马桥与搭板桥为迪塘村先民出资建造外,其余三座联结在石子古道上的石桥均为官方建造,原先都有勒石记载,但记事勒石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被损毁。

六座古石桥中以大姑桥的“块头”最大,据目测,该桥高、宽约4米,长约5米,地点在迪塘村以东1公里左右的鹰鸡山内的峡谷中。此桥用大块石料筑就,用料讲究,光洁平整,衔接严实。由于年代久远,桥边枯藤芒草丛生,别具远古韵味。

连宅桥位于迪塘村中央,大约建于清代,是村民为方便人畜过溪往来自行出资建造的。该桥不仅是进出村中的“交通要道”,还是村民们夏天避暑纳凉的绝好去处。小溪两旁屹立的民居、供村民涤洗时从桥头下到溪底的石阶、溪边的古井、还有那郁郁葱葱四季常绿茂如华盖的老桂花树,构成了一道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景。现还常有村妇在这里浣衣洗被。

“五叠堂”

迪塘村现存的百余座古民居中,李膺品的故居“五叠堂”为最大、最气派。此故居前后贯通的五个院落,既可独立成户,又能连通一体,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

李膺品时为村中巨富,所建宅院为七进,均用上好的青砖白瓦精心构建,外观飞檐斗拱,青石柱础,威严高耸、气势雄伟。

门外石阶上有拴马桩(亦称“旗杆石”)和石鼓。门框、门楣、窗槅上有雕花绘画,题材为龙凤呈祥、雄狮、麒麟、蝙蝠、青蛙等,形象颇为生动。大门正中高悬着清朝皇帝褒奖李膺品精忠报国而恩赐他的“皇恩旌表”牌匾(清统一中国后,对不少誓死效忠明朝的文人武士,多有立碑、赐匾之类的褒奖),现该牌匾已被桂北民俗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