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摩崖造像:穿越古今,拈花一笑
2016-07-22 09:00:33 来源:岭外风雅颂
桂林山石之间不仅掩映着石刻,还有大量的摩崖造像,这些姿态各异的造像以佛像为主,穿越历史,或残缺或完好,但佛像的始终恬淡智慧,初衷不改。
氤氲义江
桂林摩崖造像共有178龛、610余尊。其中西山95龛、241尊;伏波山45龛、239尊;叠彩山26龛,100余尊,骝马山6龛23尊;象鼻山1龛5尊,普陀山2龛4尊;月牙山1龛2尊,隐山1龛1尊,虞山1龛1尊。
这些摩崖造像几乎全为唐代与宋代所镌。最大造像高达2米,最小的仅几厘米,均在西山。大多数造像都是1龛3尊,也有1龛1尊、2尊、5尊、7尊、11尊的。
桂林摩崖造像除6龛外,其他均为佛教造像。主尊多为佛,又以释迦牟尼居多,阿弥陀佛居次。胁侍在西山、还珠洞,以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等胁侍菩萨为主;在风洞迦叶、阿难等胁侍弟子多于胁侍菩萨。有少量佛龛下镌有供养人及造像记。
造像中的佛绝大部分结跏趺坐(即盘腿打坐)。手式以施合掌印、与愿印、无畏印、定印、缚拳印、说法印等为主。造像规范化、定型化;故事性不强。精美虽不如北方著名大型石窟,但带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岩洞
按时代可分为
中唐之前造像、晚唐造像、宋代造像、明代以后造像。
按姿态可分为
立像、坐像、跪像、飞天像
按宗教可分为
佛教造像、道教造像
按身份可分为
佛像、菩萨像、罗汉像、护法神像,道教神像、道士像、灵物像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访桂林的摩崖造像吧!
首先,我们去西山看看。
西山摩崖造像多采用薄雕与阳文线刻技法,线条活泼明快,且保留有造像记和灯龛记共七处,有年号的均是中唐以前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观音峰李实所造佛像,共3尊,名曰阿颇佛像,其保存完好,为桂林造像之冠。

西山摩崖造像
西山造像,分布在观音、立鱼、龙头、千山诸山峰,现存95龛,共241余躯,另有浮雕石塔1座,灯龛17处。其中有唐调露元年(679年)、景隆三年(709年)、上元三年(762年)等造像记。题材以佛陀为主,不见独龛的菩萨。佛旁的胁侍全是菩萨,偶尔有着比丘装的弟子胁侍夹在其间。

西山摩崖造像

烟雨莲花岛
值得注意的是桂林摩崖佛像与中原摩崖佛像的形制有较大差异,而与印度、南洋地区的佛像多有相近。
抗战期间罗香林考察桂林摩崖佛像,将桂林西山观音峰阿颇佛造像,及伏波山还珠洞上层左壁临江毗卢遮那佛造像,与印度菩提伽野大佛像及南洋爪哇佛楼大佛像的形制作风详加比较,认为桂林佛像“虽其形制之钜丽与造作之精巧,以视山西大同云冈与河南洛阳龙门等地之佛教造像,均不逮远甚,然以作风与印度菩提伽野(Budhi—Gaya)大佛像与南洋爪哇佛(Borobudur)大佛像,多相近处”,如阿朗佛像“面部圆长端重,鼻根虽高而略有波度,眉目不与鼻根相接,而甚昂爽,目形扁长而温肃,虽不甚类华人目形,亦不类西北胡人目形”。

西山浮雕佛塔
罗老师结合相关历史资料,认为岭南佛教“汉末与三国之际,已自印度经越南传人”,六朝时广为传播,隋唐时大兴寺庙与佛像,并断定桂林佛像的形制是受印度、南洋佛教的影响,“在中国可谓另一系统之佛教艺术遗迹”。他指出桂林是印度佛教自南洋传人中国的重要孔道,而西山就是佛教活动中心之一。

西山摩崖造像
然后,我们去叠彩山瞧瞧。
叠彩山风洞造像在唐武宗毁佛灭法,唐代造像被严重破坏,现存100多尊造像具有明显的宋代面型瘦削、神态忧郁、雕刻较粗糙的风格。风洞宋代佛龛多用弟子胁侍,大概也与规定的菩萨服装太“露”以及“男女授受不亲”的朱程理学不无关系吧。然而,风洞造像也有其特色:除了它是动乱社会的缩影之外,这的造像题材较广,除了别处都有的佛、菩萨之外,还出现了过去七佛、十二圆觉、五方佛等形象。佛所持的手印及坐姿也较还珠洞、西山丰富。

叠彩山
最后,我们去伏波山逛逛。
伏波山239尊造像分布在吕祖洞、还珠洞和千佛洞中,分属佛教、道教与其他造像,以佛造像为主。造像面容慈祥,身材清秀,袈裟轻薄,线条流畅,多为晚唐风格。珊瑚岩口两尊造像,头包方巾,一作清谈状,一作静听状,下则题刻“日日青菜羹,夜夜黄粱梦,若问卫生术,只此是珍贵”的《戏题诗》,年款“嘉定乙亥”(1215年),显系南宋后期道教造像,亦属少见文物。

伏波山摩崖造像·003、004龛(从右自左)
例如,伏波山003龛——晚唐作品。1龛3尊。主尊释迦牟尼趺坐于仰莲座上,和蔼可亲,气宇不凡,右手作说法印。左边文殊菩萨左手下垂侧立;右边普贤菩萨作合掌印、面含微笑。后世不知是谁在莲座下的须弥座上刻上了“炼丹”二字。疑为中国历史上道、佛两家互相争斗之后又一度调和共存的产物。这同时也说明中国老百姓对宗教的实用主义:不管何教,只要吉祥消灾,皆可混同供奉。这是东西方极为不同的宗教观。
伏波山004龛——晚唐作品,一龛一尊,为释迦牟尼的旃檀佛像。佛陀一手指地、一手指天站立于龛中,左手指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右手指天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同时,此手印还表示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伏波山还珠洞与西山相似,但有独龛的菩萨像。骝马山23尊摩崖造像位于山北麓,多采用薄雕与阴文线刻技法,面庞丰腴,秀眉凤眼,棱鼻小口,体态修长,袒胸露臂,神态端详,具有强烈的佛像表现力和唐代风格。
摩崖造像穿越时空的拈花一笑,让人觉得平静而美好,也给了桂林人很多的希冀。如今仍有许多桂林市民前往各处造像祭拜、祈愿。
与好友一同翻山越岭,寻访山洞崖壁之造像,转角遇到佛,是极有趣的事情。
参考文献:
彭元力、周刚刚主编:《桂林山水导游》,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
韩光辉著,《应用历史地理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
图片均来由笔者拍摄
撰稿\编辑:龙晓添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与民族文化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