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解放桥到底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过去?

2016-08-09 09:28:04  来源: 桂林吃货

在桂林市中心最繁华的桥段

有一座桥,只要是桂林人都知道的

跨越漓江水

一侧可以直视桂林城徽象鼻山

一侧可以看得到伏波山、逍遥楼

这就是桂林人说的改放桥,也就是解放桥

在桂林交通版图中,有“南北一条路,东西一座桥”的说法,

一路指的是中山路,一桥指的就是解放桥。

可见解放的地位非同一般!

然而,只有历史知道

解放桥在桂林的地位超出你想象

也只有历史知道,繁华解放桥背后隐藏的伤疤和苦痛

宋《静江府城图》记载:

在现解放桥位置的附近修建有东江桥(拖板桥),

是由船体连接而成,时常因水流湍急摇晃得很厉害。

明朝正德四年,御史陈汝砺造舟五十为永济浮桥,方便两岸人民通行

图↑为永济浮桥(解放桥) 1890年

图↑为漓江浮桥 1933


图↑ 为永济浮桥 1935



图↑ 1935年


但是这些浮桥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桥,

1939年,永济浮桥被现代钢筋铁骨桥梁“中正桥”所取代。

结构是钢木桁架上承式,荷载达10吨。

中正桥,是漓江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


图↑ 为抗战前的中正桥(解放桥) 1941年左右


但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硝烟在桂林弥漫,中正桥也没幸免于难

1944年桂林保卫战前,为抗击日本鬼子,国军将2、3孔桥面炸毁。

1945年7月,日军溃败桂林时又炸断桥的2、3号钢梁。


图↑为被炸毁的中正桥(解放桥)1945年


再坚固的大桥也承载不了战争的毁灭性

这也是桂林这座城市那段让人痛心的历史的见证

由于两岸靠船只往来,极为不便

经过商议于1946年2月修造“中正浮桥”。

因此,1950年之前的“解放桥”是用浮桥通行的。



图↑为50年代的解放桥


1951年7月,由于桥存在诸多问题,

当地政府决定在原址上重修钢木桁架结构, 并更名解放桥。

1957、1962年先后两次维修。

1972年,解放桥保留下部结构,加固桥墩,

拆除上部结构,扩宽桥面,改建为空腹式混凝土双曲拱桥。



1999年桂林市政府决定拆除旧解放桥,在旧址上重建解放桥。

新解放桥于2001年9月28日上午正式通车,

就是我们现在的解放桥



图↑2001年,新建成的解放桥。(拍摄者:全裕胜)


主桥长284米,宽45米,其中机动车道宽22米,为双向六车道。



解放桥两端设有大型亲水平台,行车道以花带相隔,

与繁华的商业街相连,串起这座城市的车水马龙

成为桂林市的标志性建筑。



早期,解放桥下经常有竹排游弋,

竹排上的渔夫用鸬鹚来为他们打鱼,

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恍若仙境。

在早期的小学语文《桂林山水》有相关描述。



解放桥下六匹马码头是畅游两江四湖美景的码头之一。



(图↑: dj-deep)


桂林这座城市,有种悠闲叫慢生活

桂林人与解放桥的种种生活场景便是这种体现


(图↑: dj-deep)


在解放桥上驻足看漓江水、象鼻山、伏波山

看日落、看烟雨蒙蒙,看蓝天白云,看游船……



(图↑: dj-deep)


炎热的夏天,漓江就是一个天然的巨大浴场,

桂林本地人有在解放桥下游泳的传统。

当然,冬天也有不少冬泳爱好者在此出没!



解放桥下悠然的垂钓者,愿者上钩,不亦乐乎

或者来此散步、聊天、说话,或者发呆



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承担起万千桂林人的生活

解放桥是,桂林人最亲切的改放桥

是桂林人心心念念的存在、记忆、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