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水人家,世界绝无仅有遗产地理!
2016-08-19 15:12:59 来源:徐旭霞 唐湘平 陆宇堃
船民也称“疍民”,他们没有土地,长期生活在水上,以船为家,被称为“漂着的人”。上世纪80年代,由于渔业资源丰富,船民的收入水平相对来说比较高。随着渔业资源日益减少,甚至衰竭,陆路交通和漓江旅游业的发展,许多传统渔场被挤占、捕捞产量锐减,收入和生活水平逐年下降。
▲1942年冬,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福尔曼拍摄的桂林盐街一带的船屋。(图片源于网络)
▲1930年代的桂林,渔船在漓江市区段航行。
70年代初,漓江市区段的船上人家,大多从兴坪、平乐、恭城等地沿江迁徙桂林,从事水路运输、挖沙、捕鱼为生,从而定居在漓江岸边。近年来我们多次走访于蚂蝗洲、龙船坪、临江下里訾洲岛、安新洲,记录下多个船上人家的生活画面。随着桂林市漓江市区段船家迁移清理工作的开展,漓江船民的陆续上岸,船上人的生活在现实中变得越来越少,谈及漓江上的风土人情,无疑也就缺少了故事中最精彩的主角。
▲2016年,航拍蚂蝗洲的船上人家。
▲黄祖发老人忙着把一直供奉在船屋的香火和菩萨请上岸。
78岁的黄德明,年轻时曾在旅游船上工作过。现独居在船上,靠捕鱼、拾荒度日,平时会有很多回头客来购买他晾晒的鱼干。
59岁的黄淑有和妻子都是恭城人,有着在蚂蝗洲水域最大的一条铁船,两口子在船内格出了3间房,分别住了全家老小6个人,老两口靠打渔的微薄收入带大了两个女儿。
80岁的韦有凤,原本住在岸上,嫁到兴坪镇黄姓人家后,随着老公来到桂林,开始了船上生活,曾从事挖沙工作。
75岁的黄土养与妻子在这条船上养育了3儿4女,一家人谈及9口人在这船上生活的日子,没有苦难,只有快乐的回忆。
▲正在船舱内收拾船板的女人
▲龙船坪原本平静的河道、岸堤被这场迁徙打破。
▲被清理的住家船全部吊上岸,船上废弃的生活用品和大量泡沫箱散落在岸堤上。
时光总被雨打风吹去,多少回忆终将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现代化的洪流逐渐把疍家文化淹没,漓江上千百年来的渔歌晚唱将不复存在。不管是期待还是留恋,船上人家默默地见证着人间的悲喜和城市的变迁,船上生活的那份宁静,只属于我们的回忆。
作者:徐旭霞、唐湘平、陆宇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