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八百年来,桂林“接见”名人最多的一棵大榕树

2016-09-02 17:26:26  来源:微报桂林

照片里的这株榕树

至今还婆娑着枝叶

站立在那里

不悲不喜

民国时期桂林风景明信片十二景照片版之榕城古荫

周遭的环境

不断发生改变

照片中

湖水清浅

岩石裸露

岸上的民房

临水而建

飞檐翘角

这是民国年间

榕湖北岸大榕树一带的风光

让我们从这里出发

去追寻它的前世今生

大宋崇宁三年(1104),被贬谪宜州的大词人、书法家黄庭坚途经桂林,他虽广有文名,但被朝廷贴上了罪人的标签,无人敢搭理。他一个人静悄悄地来到这里,将一叶扁舟,系于一株榕树下,登岸观景,写下了一首诗:“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嶒峨。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百嶂千峰何?”

时过境迁,前朝的政治禁令难以阻碍后人对文学大家的景仰,南宋理学家张栻知静江府时,在黄庭坚系舟处建榕溪阁,以志怀念。又过了若干年,文学家刘克庄来到这里,用一首诗表达了他的心情:“榕声竹影一溪风,迁客曾来系短篷;我与竹君俱晚出,两榕犹及识涪翁。”啧啧,“两榕犹及识涪翁”,这句话透露了一个信息:这里原有两株榕树,而这两株榕树让刘克庄无比羡慕,因为它们见识过黄庭坚。

这两颗榕树实在是太能长了,长了几百年,浓荫蔽日,其中一株依附城门而生,气根缠缠绕绕,跨过旁边的门洞,以致于人们给这个门起了个俗名榕树门,城门上的楼,叫榕树楼。后来,大清国桂林籍一位叫朱树德的文艺青年陪同他在浙江一个小县城当官的父亲居住,因怀念家乡,绘出了桂林八景。父亲的同僚、幕宾看后追问,难道桂林的景观就是这些吗?朱树德想都没想,回答说,当然不是啊。父亲说,既然不是,那就赶紧再把它们画出来吧。于是,朱树德凭着记忆,又画了八景,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桂林新八景或者续八景,其中之一,就叫“榕城古荫”。

非常可惜,两株榕树中的一株后来死掉了。另外一株,也在上个世纪末遭遇危机:1999年4月初,有市民给时任市长李金早寄了一封“鸡毛信”,拆开粘着一根鸡毛的信封,“救救大榕树”几个字赫然醒目。鸡毛信!这种战争年代曾经有过的通讯方式,代表着“十万火急”,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信中说: “入春以来,本来枝繁叶茂的大榕树突然变得枝条萎顿,黄叶飘落,苍老的树干上爬满了硬壳的铁甲虫,这棵历经千年,令全市人民引以为骄傲的古榕树危在旦夕……”

信中所述的情况,李市长早已知悉,并且已下令园林部门组织专家研究病因,拿出了拯救大榕树的具体方案。在其后开展的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建设工程中,新桂林的建设者对历史文化信息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和有效的组织,除了保护好大榕树,又建起了由系舟亭、艺术长河、诗碑、石船组成的“黄庭坚系舟处”景观。整个景观实中有虚,富有张力,见物如见人,处处让人感觉到黄庭坚曾经的存在。

现如今,站在当年的拍摄点,以与照片相似的角度望去,除了满湖碧水,凸显在眼前的,依然是这株榕树,它的气场如此强大,那些亭子、老城门、以及后面的建筑,都在它的浓荫遮蔽之下,连古城门后的路,也叫榕荫路。

这株大榕树,绝对是桂林城的一个历史文化地标,桂林城的一座传奇。它活了800多年,它见过宋代文豪黄庭坚、理学家张栻,它见过明代大才子邝露,它一定还见过清代大儒陈宏谋,至于它见过的欧阳予倩、田汉、郭沫若这些现当代文化名人,更是数不胜数。当下,桂林城里800岁的东西可是不多了,可以跟它叙叙旧的,也就只有旁边跟它同时代的威德门了,因为郭沫若的题字,现在人们都把它叫做古南门。

今天古南门旁的大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