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灵川山底屯:与江头洲村世代联姻的“姊妹村”

2016-09-30 15:00:01  来源:微报桂林

距桂林市32公里的灵川县青狮潭镇江头洲村,是名闻遐迩的“清官村”。凑巧的是,距离这村西南方约4公里,也有一个“世代官宦”之村——潭下镇枣木村委的山底屯。

建筑风格相似山底屯群山环绕,青狮潭西干渠从村前流过,景色宜人,全村80户,约400人。其砖瓦结构民居约为江头洲村的一半,清代留下来的房屋有四五十座,保存较好的有20来座。

山底屯的村民们说:“我们村老房子的样式多与江头洲村的相同。小青瓦、青砖起的马头墙,一律坐东北朝西南。进了大门到天井,两边有耳房,天井后面是书房,再到中堂,堂上有祭祀祖宗的香火台,两边有厢房,之后是后堂。”

从村头的石板路走进村来,鳞次栉比的古民居仿佛一幅青碧的水墨田园画,四五米高的青砖风火墙遮掩着宽敞的宅院。村子东面和西面各伫立着一个古老的小“城门”,它们高约3.5米,长宽各4米。据县文物部门估计,这“城门”可能兴建于明末,而与它同时期的民居,早已崩颓了。现在周围的古民居,当为乾隆后至民国期间的建筑。

至于为什么要起“城门”,则是为了防备盗贼侵扰,守护田园住宅。山底屯的先人虑及子孙后代长久安危,在村子四面建筑了4个石拱门,周围衔接青石垒砌的围墙,村中也铺了石板路,打了水井。

历史悠久,出过大官山底屯最先来定居的有苏、黄两姓人家,现已无后人。稍后到来的是秦、陈两姓人家。76岁的秦家鸿老人说,山底屯的秦家人比陈家来得略早,秦氏先祖以宁公于明中期天顺末年从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井头村移居灵川,是第一代到灵川枣木村山底屯的始祖,至今已有约550年了。

由于原有的家谱在“文革”时被毁掉了,至公元2000年,秦家才重修家谱。以宁公之后的8代祖先事迹均无从查考,只有第十世祖秦忠汉以后的资料尚得保全。秦氏第十世祖秦忠汉在雍正年间考取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山西按察司等职,其后子孙历代为官。官职最大的是忠汉公之子汉齐公,乾隆年间进士,历任桂、粤、滇三省巡抚(全省最高行政长官)。

据村人初步统计,该村在清代共有举人、进士30余人。到了民国,还有数人毕业于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干部训练班,在军中任要职。解放后,有出任中国铁道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机械维修研究会会长、中国土木工程总公司和中国铁道电气化工程局工程师的,而更让村人引以为荣的是,原桂林市委常委、副市长陈路旺也是该村的人。

山底屯最兴盛时期是在忠汉公与两个儿子汉齐和汉楚为官时,汉齐点进士,汉楚中了武举,可谓文武双全了。从那时起,秦家大置田产,兴建住宅,仅在兴安和全州就买了800余亩良田。

秦家鸿老人说,乾隆以后历代读书登科入仕的很多,原来村里有20多条皇帝御赐的系马桩石,给考中举人、进士的士子显示荣耀,年月久了,大多被各家拿去做房屋基石、嵌在门口或铺路了。“城墙”和“城门”也被拆除,只留下两个空空的石门洞,还有一个残破的湖南会馆。

世代联姻的“姊妹”村

自忠汉公起,山底屯秦、陈两家与江头洲村周家世代联姻。秦家鸿老人笑道:“我的老姑太也嫁去了江头洲,是坐花轿去的。”清明节来了,两村的人都要到对方的村里给先人上坟。平时一年四季更是走亲戚串门,来往甚密。

据秦氏家谱记载,第十世祖忠汉公、第十四世祖嘉谷公、嘉祥公和第十八世祖绍绩公的妻子都是江头洲村周家闺女;而晚清大名鼎鼎的桂林十大才子之一的翰林学士周冠,其母是山底屯秦家的女儿,母亲去世后,他亲自撰写了碑文,今墓碑尚存。还有原桂林市委常委、副市长陈路旺的母亲,也是江头洲村周家的。

枣木村的老主任秦路息说,两村联姻有十多代人了,是血脉相连的“姊妹”村。但江头洲村的人口增长很快,山底屯从明清到民国一直是二三十户,到了解放后,人丁兴旺了,方有如今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