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历史文化之经典:逍遥楼(一)
2016-12-28 17:10:12 来源:桂林东西巷
千年桂林城 繁华东西巷
东西巷是以“市井街巷、名人府邸”为特色,旨在打造最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使之成为广西,乃至国内独一无二的文化旅游休闲购物中心。
很多人觉得东西巷有韵味,却不知它其中的历史文化。那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其中经典之一——逍遥楼。
唐代桂林城池东墙曾有景观名楼“逍遥楼”及“湘南楼”,千年来历经重修,始终是文人骚客题咏的对象,是桂林古城文明的象征。由于历史的原因,明代以来,关于唐代逍遥楼与宋代湘南楼的并列关系,在史料中被长期误读为因袭关系。本文以翔实准确的史料为依据,明确了两座历史名楼的准确位置与并列关系。
2015年,桂林市政府接受笔者倡议,在唐代逍遥楼、湘南楼遗址附近,重新规划,以重建逍遥楼为载体,仿古建筑为形式,合二为一,再现历史名楼的文化风采。本文在明确了两座历史名楼的准确位置与并列关系的基础上,针对桂林市政府重建逍遥楼项目,就古代名楼文化如何融入现代生活的问题,从文化、建筑、景观、名片、艺术、文学、哲学等角度,阐述逍遥楼重建的价值意义和必要性,探讨历史名楼重建后的价值定位。
千古谜团
景观名楼是中国特有的建筑形式,楼阁建设的初旨,无外乎见证历史事件,弘扬盛世政绩,或镇妖伏魔、供神奉佛等。传统建筑以砖木为主,难以维系千年,随着历史时光淘洗,大多数楼阁都失落于历史尘埃中,最终能在人们心中屹立不倒,历代重建的楼阁屈指可数,其中又以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最为出名,并称“中国三大名楼”。三大名楼之所以传世永续,都是因为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做支撑。黄鹤楼因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一诗成就名楼地位。岳阳楼有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令人侧目。“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以王勃一篇《滕王阁序》获得二十九次重建。
桂林逍遥楼,始建于唐初,历代均有重建。即便在坍塌后仅存废墟的年代,仍不断有人前来寻访凭吊,皆因楷体书圣颜真卿题写楼名而名扬天下。
然而,现存唐代“逍遥楼”(重刻)碑的背面,刻有宋代《湘南楼记》全文,导致后世在解读古迹时产生严重分歧,一个谜团困扰千年——逍遥楼与湘南楼,究竟是一楼两名还是双楼并列?
逍遥楼的兴建
唐武德四年(621),岭南道抚慰大使兼桂州总管李靖主持扩建桂林城垣;唐景云二年(711),诗人宋之问被贬桂州,作有《桂州陪王都督晦日宴逍遥楼》及《登逍遥楼》两首诗歌传世。由此可知桂林子城东墙兴建了景观阁楼“逍遥楼”,逍遥楼建设时间在公元621—711年之间;大历丁巳(777),颜真卿题“逍遥楼”榜书落户桂林,引发后世千年各地文人对桂林逍遥楼的向往。
唐光化二年(899)莫休符在《桂林风土记》记载:“从子城西北角二百步,此上抵伏波山。缘江南下,抵子城逍遥楼,周回六七里。”首次详细记录逍遥楼相对准确的位置,在今桂林市区滨江路北段解放桥与伏波山之间。
宋代,逍遥楼依旧巍峨于原址,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乐史撰《太平寰宇记》载:“逍遥楼,在州城东角上。”
宋咸淳六年(1270)静江府城建设完工之后,经略使胡颖将竣工图刻于鹦鹉山南麓山崖,即《静江府城池图》,逍遥楼形象被描绘在城图上,位于东江门与行春门之间城垣马面上。
核心提示:唐代桂林城池东墙曾有景观名楼“逍遥楼”及“湘南楼”,千年来历经重修,始终是文人骚客题咏的对象,是桂林古城文明的象征。由于历史的原因,明代以来,关于唐代逍遥楼与宋代湘南楼的并列关系,在史料中被长期误读为因袭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