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桂林文化大事件,你知道几件?
2017-01-06 15:19:45 来源:微报桂林
逍遥楼重建开楼,正阳东巷成为城市文化新名片,桂林石刻保护有了地方性法律条款,又有36个桂林古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桂林实现铜鼓奖获奖数量七连冠……刚刚过去的这一年,桂林的变化有目共睹。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2016年的这些文化事件,将成为桂林人的历史记忆,丰富桂林这座城市的文化厚度。
桂林再添历史文化新地标
2016年,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再添历史文化新地标。4月,作为“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标志性工程,备受关注的逍遥楼、正阳东巷建成开放,成为展示桂林深厚历史文化的新窗口。
逍遥楼始建于唐代,一度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齐名。逍遥楼也历经沧桑,宋元明三代多次重建,屹立千百年,最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如今,这座千年名楼再焕荣光,重新屹立于漓水之滨,成为世人读懂桂林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而正阳东巷明清时期曾是鸿儒商贾、达官显贵云集往来之地,体现了桂林的历史文脉。如今,正阳东巷、逍遥楼与靖江王府构成了桂林历史文化景观街区,成为桂林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的
一大杰作。
对于2016年的桂林历史文化保护利用而言,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8月31日,桂林市四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了我市的第一部实体法《桂林市石刻保护条例》。这意味着,今后对于桂林上千块石刻的保护,将不再单纯依靠国家的上位法,而是有了更具操作性的地方性法律条款。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传统村落历史悠久,类型丰富,积淀深厚。早在2015年,国家住建部等部门联合公布的前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广西有89个村落入选,其中桂林就占了49个。
2016年年末,喜讯再次传来。12月9日,国家住建部公布了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入选名单,在广西的72个上榜古村落中,桂林占了其中的36个,遥遥领先于全区各地市。至此,桂林已经有85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单,牢牢占据广西传统村落的“半壁江山”。
桂林实现铜鼓奖七连冠
2016年8月,备受关注的第七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名单正式公布,桂林文艺家的11件作品榜上有名。其中,经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推荐的黄土路散文集《谁都不出声》,梁安早的儿童文学《教科书失踪了》,临桂民间文化研究会的民间文学·楹联《临桂村名凤头联》,梁熙成的著作《永福彩调史稿》,颜以琳的文章《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吕建伟的摄影集《桂林历史文化名村镇三部曲》,桂林电视台的电视纪录片《山
与水》,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恭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的彩调剧《一品油茶七品官》,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的苗族呢呐哩《偷秋》,驻桂高校选送的李建平、李江、陆璎、覃国康的著作《桂林抗战艺术史》,黄伟林、张俊显、谢婷婷的著作《从雁山园到独秀峰——独秀作家群寻踪》脱颖而出,夺得大奖。
这些获奖作品涵盖了文学、文艺理论、楹联、电视纪录片、彩调剧、摄影等文艺类型,充分展现了桂林文艺界百花齐放的风采。铜鼓奖是由自治区政府颁发的全区最高文艺奖,每5年一届。值得一提的是,从本届铜鼓奖获奖作品数量来看,桂林跟以往六届一样,仍然居全区第一,从而实现了桂林在全区铜鼓奖获奖作品数量的七连冠。
今年来,桂林文艺家潜心创作,一批优秀作品和文艺人才脱颖而出。新创桂林渔鼓《梦圆》,代表广西进京,参加“向党汇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壮族末伦《堵寨门》,代表广西参加全国“群星奖”复赛选拔。重排大型彩调剧《五子图》,创作大型舞台精品剧《山水传奇》,倾力打造杂技剧《漓江神韵》等。另外,在第六届广西戏曲青年演员比赛上,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选送的桂剧、彩调、曲艺等参赛作品在大赛中获得佳绩。
除了把重要奖项“捧回来”,桂林文艺也在尝试“走出去”。8月20日,“美丽南方·大美桂林——桂林画院美术书法精品巡回展”在珠海开幕。本次展览展出14位艺术家的80件中国画和书法作品。桂林画院曾在2015年首次汇集了桂林画院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精品力作,在广西四市巡回展出。在此基础上,桂林画院2016年走出了广西,除了第一站珠海,还前往乌鲁木齐、天津、开封、西安等地进行巡回展出。
4月8日,“龙胜梯田”四方连邮票张在桂林首发,这是龙胜梯田第三次荣登“国家名片”。实际上,从1980年发行的《桂林山水》专题邮票,到1982年《祖国风光》邮票中的“桂林山水”,从“灵渠”到“漓江”,从“桂花”到“刘三姐”,在邮票上时常可以看到桂林风光。据业内人士介绍,桂林题材邮票的数量之多,在广西各地级市中名列前茅,就是在全国地级市中也算是前列,可见桂林山水文化影响之大。
本土作家集体展现桂林实力
对于桂林文学而言,2016年无疑是一个丰收年。
12月28日,广西2014—2015年重点文学创作扶持项目新书推介会在南宁举行。有7位桂林本土作家的新书集体亮相,充分展示了当下桂林文学的整体实力。
2014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联启动了2014-2015年重点文学创作扶持项目,共有49位广西作家入选,其中桂林作家有7人。经过两年的创作,这7位桂林作家完成了创作任务并出版了新书。这些作品包括:龚桂华的长篇小说《坦白》,光盘的中短篇小说集《野菊花》,唐沁的中短篇小说集《谁播的种子》,李金兰的散文集《天与安排》,黄芳的诗集《听她说》,刘春的文学理论集《从一首诗开始》,刘玉的报告文学《烽火青山》。
记者梳理发现,跟全区各地市相比,入围此次扶持项目的桂林作家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七分之一。而从作品的体裁和门类来看,桂林作家涉及的文学样式最为齐全,囊括了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和文学理论评论等6个类别。7位作家的创作涉及6种文学样式,可见桂林文学的各门类发展较为均衡。广西作协副主席、桂林作家龚桂华表示,这次扶持项目所取得的成果,无论是作品影响、出版的档次,还是文学体裁的多样性,桂林作家的整体实力在全区可谓首屈一指。
11月13日,第七届桂林诗会在鲁家村举行,来自北京、河北、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以及广西各地的近80位诗人参会。这届诗会处处凸显桂林元素,开展了“全国诗人走桂林”、“我为桂林写首诗”、“我为桂林读首诗”等活动。
11月15日,第六届广西诗歌双年展“诗南诗北”研讨会在桂林举行,40多位河北和广西各地的诗人齐聚桂林。作为广西的诗歌重镇,桂林共有莫雅平、黄土路、唐女、吕斐等13位青年诗人的作品入选本届大展,跟广西其他地市相比,桂林诗人阵容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