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阳朔的第二条“西街”——桂花路

2015-01-20 09:55:59  来源:雅吹堂主的博客


阳朔县城西街经过多年的宣传和推介,早已闻名中外,它的中西文化融合的特色,成为一道国内罕见的特殊景观。

在西街的西边,2003年后又建成了一条商业街道,被冠名为“新西街”。其实是西街的伸延和扩展。

然而,还有一条极具特点的街道,足可以称为第二条“西街”,它的入口从叠翠路的阳光100商业街开始,经老教育局往西至阳光美食城、桂花井直到城中城西边出口,这就是桂花路。这条街道经过多年整治,疏浚水系,管线下地,几经变迁,终于成了一条集“吃、住、行、游、购、娱”功能的繁华街道。当前,这里共有150多家商铺,聚集的老外超过了西街,成为名符其实的第二条“洋人街”。

这里比西街宽敞和新颖,传统的小民居和新建的商铺,在这里结合得非常完美,形成新的景观。这里有传统的饮食小店,也有装饰别致新奇的酒吧、咖啡厅和大型的美食城。装修精致的旅馆、酒店比比皆是。旅行社,休闲娱乐和户外运动的场所,修学和双语培训的实验基地等在这里都能找到。饮食方面则更为丰富多彩,南北风味,中西美食在这里互展特色,实为老城区内的第一休闲街区。

这条街道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一点也不亚于西街,它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比之西街有过之而无不及。它的特点是以“四古”而闻名,即古建筑(目前尚存有湖南会馆)、古桥、古榕、和古井。


阳朔的第二条西街--桂花路 - lee49 - 雅吹堂主的博客

先看它的历史,几乎和最初的县城一样古老,前些年桂花溪边的旧房改造时,从地下数米的深处挖出了大量的精细瓷片,笔者和文管所的负责人曾专门去察看,与宋代的青瓷非常相似,说明在千年前此地就非常繁荣。

桂花路的一部分以前的名字叫“圣庙街”,在这个小小的街区集中了阳朔县城最多的古建筑。第一是文昌宫,后改作乐群社。1949年后曾作县公安局所在地。以前从桂花溪上过石板桥(又叫厚壁桥)有小巷与西街相通,叫文昌巷。第二是文庙,后来辟为粮仓,继而又成为印刷厂。第三是武庙,又称关岳庙,后为县医院和防疫站所据。还有介于文武庙之间的四山庙。西边靠桂花井旁的是湖南会馆,是县城的三大会馆之一。这一段街道以前还是县城的市场,叫碧莲圩,后来圩场迁至碧莲峰下即今电影院的地方。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又再次成为农贸市场,可以说这里曾是以前的商业中心。现在又演变成了以“阳光美食城”为主的多功能街区。

这条路的自然景观比西街更为漂亮,“小桥流水人家”是桂花路的最大特点。双月溪和桂花溪在这里交汇,经双月桥后注入漓江。这一路段还有古老的榕树桥、龙家桥和2001年新建的造型独特的龙泉桥。龙泉桥以前叫太平桥,后来扩宽用钢轨架设,上铺木料以利汽车通行,民间都叫“木桥”。接着再改建成石拱桥。

这一街区还是县城古榕树最集中的地方。有广东会馆(原老教育局)后院的大榕树,榕树桥旁边的大叶古榕,龙泉桥两边的“姐妹榕”,桂花井边的古榕。这些历尽苍桑的古树,为桂花路增添了优美的景观,也见证了县城的发展历程。

以前人们要聚集在一处生活,首先要有井泉,然后才有物资交流,成为市场,即所谓“市井”。阳朔老城区内的古井都集中在这一带。如桂花路北入口处曾有古老的明珠井(现已隐藏在地下),榕树桥旁的榕树井(又称龙王井、小井),还有桂花井(以前称龙家井、龙泉井、大井),在西边与城中路交汇处附近因建“城中城”时新挖掘出来的龙泉井(其实是桂花井的上源头、遂命名为龙泉井)。这一街区是典型的“市井之区”。

由西街的江西会馆过新修的龙泉桥,往桂花井西行,这一段路以前叫“西横街”,是经西城拱秀门出城的通道。西城拱秀门上建有城楼,是阳朔老城最高大的一座城楼,直到1964年始拆除。桂花井一带直到老城墙边,以前是古老民居,井边的几家古建筑紧靠湖南会馆,曾挂有“文魁”的牌匾,后来才拆掉的。用老人的话说,这里“以前也曾阔过”。





这里比西街更为疏朗和静谧,特别是临溪一带的小店更是独具特色,门前杨柳依依,小桥流水,攀援植物爬满门墙。老外都是这里的常客。在此聚饮,看着对面流动的风景,多了几分清爽、恬淡的心情。

在阳光美食城一带,或是登上连接两边建筑的栈桥,往南望去,江西会馆后的碧莲峰葱茏苍翠,令你有“悠然见南山”之感:从美食城小街往西北,迎面而来的是顶天立地的独秀峰。在这里可欣赏双月溪和秀峰桥的水景。在“鲜花满屋”旁边的茶座小酌,更富有诗情画意。“城市山林”的景色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西街以它独特的中西文化融合而吸引众多的中外游客,近年来显得较为拥挤,特别是双休日和节假日,而临街商铺多以销售旅游纪念品为多,供游人坐下来慢慢品味的空间减少了,而相临的桂花路恰好提供了一个好去处。当你浏览完繁华拥挤的西街后,通过龙泉桥来到桂花路,找一个地方坐下来,喝喝咖啡或啤酒,抑或来一盘阳朔美食啤酒鱼之类的特色菜,慢慢地欣赏四周的风景,回味一天的游程,真是“得其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