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侗族文化简介--桂林民俗风情

2015-04-17 09:22:29  来源:游桂林

擅长建筑的民族——侗族

侗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2514014人,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的地区,其中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地,贵州省140多万人,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55.7%。


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交界处,有一座海拔1336米的大山,因为山上鸡鸣声可响达三省,故名“三省坡”。侗族人民就世代生息繁衍于此,其中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玉屏、铜仁等县,湖南省新晃、通道、芷江,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地,与汉、苗、壮、瑶、水、布依、土家等民族人民交错杂居。


侗族先民属骆越支系,是百越的后裔。魏晋南北朝时泛称“僚”,宋代称为“仡伶”或“伶”。明清两代称为“峒蛮”、“峒苗”、“峒人”、“洞家”或泛称为“苗”。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定族名为“侗族”。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两种方言,每种方言又各有三个土语区。侗族原无本民族的文字,使用汉字。1958年以侗语南部方言为基础,以贵州省榕江话为标准音,采用拉丁字母创设了侗文。现大部分通用汉文。


侗族是农耕民族,擅长稻作及稻田养鱼,兼营林业。侗族地域属亚热带地区,适宜林木和农作物生长,盛产木材,为全国八大林区之一。尤以产杉木着称,还产经济林木油茶和桐油。

侗族人民能歌善舞,侗乡向来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族诗歌题材广泛,韵律严谨,尤以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为其传统文化之最精粹,在文学和音乐方面都有极珍贵的价值。

饮食方面,侗族喜食糯米饭、侗粑,爱吃酸食。服装多用自织自染的侗布制作,男子穿短衣长裤,包大头巾,妇女穿短衣长裤或百褶裙。喜戴银冠、项圈、项链、手镯、耳环等银饰,而且以多为美。

传统节日、集体交往、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有春节、侗年、吃新节、林王节、赶社节等。集体娱乐活动有“多耶”(集体歌舞)、三月三歌会及抢花炮、芦笙会、斗牛、抬官人等。

侗族人民擅长建筑,个个是能工巧匠。建筑艺术独特而精湛,除一般的干栏式民居外,鼓楼、风雨桥更是独树一帜,享誉中外,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结晶。

侗族源于中国古代百越的一支,秦汉时称为“骆越”,魏晋以后称为“僚”,侗族就是僚的一部分。古代文献史册上称侗族为“洞人”、“峒人”、“洞蛮”等,其自称为“甘”,宋时音译为“仡伶”,明以后称“峒僚”、“峒蛮”、“峒苗”,或误称为“苗”。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其为侗族。侗族人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粳稻为主,糯稻次之,并善于稻田养鱼。侗族人还从事林业,以种植杉木、油茶着称,以油茶待客是侗族人热情好客的习俗。侗族妇女喜欢种棉花,自织布、染布。侗家以人人会唱歌自豪,人们称誉侗族地区是“诗歌的海洋”。村寨中的鼓楼和风雨桥以它们的独特风格,显示着侗族人民的建筑艺术。讲究礼貌、敬老爱幼、乐于助人、修桥补路、重视公益事业是侗族人的传统习俗和美德。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湖南的新晃、靖县、通道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多信仰神,崇拜自然物。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种稻田养鱼。林业以产杉木着称。侗族有自已的语言,多通汉语。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有自已的民间戏曲——侗戏。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

“月也”和拦路歌

“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侗族传统交际联谊活动。时在农历正月和八月。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月也”时间长短由内容决定,参加人数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领,集体到某友好村寨拜访。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时,乙寨众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时用日常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设置重重路障,双方摆开歌阵,对唱拦路歌。主队用歌提问,客队用歌回答,答对一次撤除一个路障。如答错,客队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队就尽撤路障,迎客入寨,参加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如演侗戏、唱侗歌、舞龙舞狮、赛芦笙,等等。“月也”结束,主寨又集结队伍欢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拦路歌,表示挽留。彼此别情依依,表现了同胞之间的团结友爱情谊。

定亲茶

龙胜县侗族婚俗。侗族青年情投意合、互赠信物,确定恋爱关系,送过订亲茶,才正式向社会公开。男方要准备糯米粑粑、米花和酒菜,请舅爷或叔叔送至女家。酒席上,由男方亲人向言方父母介绍男青年的性格、人品等情况,女方家里人也介绍女青年的情况。此后,男女双方都要恪守诺言,不能随意悔婚。

引路郎

替新廊接引新娘的男子。侗家特有婚俗。由家庭四世同堂、人丁兴旺、被本寨乡亲公认为最幸运的人担任。婚期前一天,引路郎带上一应礼品前往女家。睡到鸡叫头遍,寨上姑娘把嫁娘闹醒,起来打粉肠油茶,姑娘们吃饱喝足,才放新娘出门。引路郎要机智灵敏,能说会道,不怕诘难。姑娘们越闹得欢,越证明新娘最合群,新娘的亲属就越高兴。喝粉肠油茶,寓意新娘出家,姐妹们牵肠挂肚,心连着心。

打油茶

侗族饮食习俗。桂北其他各族也有。用茶叶、包谷或糯米炒香、熬煮取汁与糍杷、黄豆、花生等配制而成。吃时加姜丝、葱花、胡椒粉、鱼腥草等佐料。还有打虾米、鱼崽、粉肠、猪肝、瘦肉等荤油茶的。“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侗家的规矩。打油茶时,主、客围坐火塘,主妇负责烹调、送茶。第一碗必须端给贵客或长辈。主人说声请,客人方可饮用。连喝4碗,是表示对主人的最大尊敬。农历九月十五日,侗族青年走寨时,更兴喝油茶,要连喝15碗,边喝边对歌。油茶能提神、祛风湿、防治感冒、增进食欲,有很好的保健、医疗作用。

花炮节

侗族传统民俗节日,也是一项竞技性体育活动。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传说来源于100多年前的一次款会活动。当时为使款会增加排列气氛,放了三声铁炮。一声炮响,绑着红布条的铁环冲上云天,铁环落下时人们竞相争论,得到的就是第一。依次有第二、第三。现在以村寨为单位组织抢炮队,各队抬着炮具、奖品、礼物在圩镇游行一周,再依次进入炮场。仍放三炮,第一炮表示人丁兴旺,第二炮是恭喜发财,第三炮是五谷丰登。司炮员点燃土炮,铁环冲上高空,队员们紧盯铁环,纵跃抢接,到手后即传给队友或机敏地越过围抢人群,冲出圈外,就算胜利。如此再三。花炮活动结束后,男女青年聚在一起奏芦笙,跳舞。入夜,篝火处处,唱侗戏的,自由对歌的,一片欢声笑语。

送春牛

侗族传统习俗,时在农历立春日。这天,家家修整、打归牛栏,用嫩草、糯米酒饭喂牛。晚上舞“春牛”。用竹篾做骨架上面糊纸,做成牛头,用灰布缀以棉绒做牛身,上挂一朵大红花。2人提着书有“立春”二字的大灯笼引路,2人合舞“春牛”,紧随后面是一群桃担荷锄的青壮年,边走边表演各种耕耘动作,如驱牛耕地、挖泥耙田、送肥、捉害虫等,舞姿简朴粗犷,很有生活气息。

换灯带

侗家婚俗。新娘出嫁前夕,鸡叫第3遍,引路郎将新郎家的灯笼挂在新娘房门上,连催3次,新娘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门。随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灯笼的草绳,掏出早已编好的花丝带系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经相连。青少年,在这天集体祭扫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坟墓,缅怀先辈业绩,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举于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清明时节,春意盎然,城市人们喜欢趁此良辰佳日,远足踏青,尤其爱上尧山,赏花,登攀,或进行野餐。清明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粉蒸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