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醋血鸭:一道传承千年的美食
2016-07-07 10:12:28 来源:微报桂林
全州素有“肴味三绝”——禾花鱼、醋血鸭、五香豆腐干,是桂菜的经典代表。醋血鸭虽排名第二,却历史最久远,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在民间普及最广泛,独为全州人最钟爱。这不仅是一种传统消费习俗,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
“六月六,子鸭肉,炒苦瓜,浆血醋”
全州醋血鸭制作技艺2010年被评定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桥镇的蒋福财,就是全州县醋血鸭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蒋福财是蒋家醋血鸭的第五代传人。16岁已经能炒一手好菜,现从事厨师工作有30多年。蒋福财的高祖蒋经国、曾祖蒋仰华、祖父蒋仕茂、父亲蒋全应都是祖传烹饪好手,村中红白喜事都掌大厨,在乡里乡外名气不小。
常年跟着父亲搞烹饪,蒋福财在打下手的时候,父亲有意无意地传授他一些烹饪技艺。蒋福财对烹饪也特别感兴趣,时不时在家里捣腾,炒菜无数,最爱炒的正是几代相传的醋血鸭。10多岁的时候,蒋福财炒的醋血鸭就已深得其祖父真传,色香味那可是杠杠的。
“蒋福财光在村里有名还不行,我得走出去,当上国家级大厨,把醋血鸭这道菜发扬光大”,16岁时的蒋福财志气很高,就在不少村民等着看笑话的时候,他踏上了外出学厨之路。 从打下手,到配菜工,再到国家二级厨师,蒋福财脑海中仍不忘家乡的醋血鸭这道名菜传承。
厨艺深受喜爱
1997年,就在香港回归祖国时,蒋福财只身回到桂林,在七星公园附近开起了一家“全州醋血鸭美味馆”。这一开,就是8年。很多桂林吃货至今也还记得那时的这家餐馆,要吃上一顿醋血鸭,有时得提早几天预订。“一道全州家乡菜,竟然引来如此多的食客!这不仅仅是一道菜,而是一种饮食文化的魅力!”
烹鸭之道食材
他说,可口的全州醋血鸭,要以土鸭为食材,尤以文桥本地小脚小脑壳土麻鸭为佳。因为相比于其他品种的鸭子,其肉质更为劲道,少有脂肪,没有腥味。
为此,他还专门弄了一个小脚土麻鸭养殖基地。蒋福财在基地随手拿起一只鸭子向记者介绍说,“你看,与市场上的鸭子明显不同的是,文桥土麻鸭小脚小脑壳个体偏小,子鸭一般在两三斤。一般选四个月的子鸭为最佳。”
醋水
杀鸭之前,蒋福财专门从腌制酸菜的坛子里取出醋水,把醋水上的白色飘浮物去掉,杀鸭时把血滴入醋水之中,然后搅拌均匀。这是醋血鸭的“神来之笔”,有醋,鸭血不会凝固,同时可以去腥。
烹饪
柴火把锅头烧热,猪油在锅里发出“嗞嗞”的响声后,鸭肉、豆豉、生姜、蒜仁、还有五花肉和肉质较厚的辣椒,陆续也进了锅。每隔几分钟,蒋福财就掀开锅盖用铲子上下翻动一下鸭肉,待鸭肉煮熟时,又放入魔芋一起炒。反复数次炒了约1小时,鸭肉渗出的水都煮干了,蒋福财把事先准备好的鸭血淋了上去,再加上点香紫叶菜和芝麻,一锅香喷喷的醋血鸭大功成功。
家传五代的烹鸭之道,在锅头的热气中、鸭子的香气中,让人感受到了千年的传承和升华
醋血鸭起源
蒋福财告诉记者,全州醋血鸭拥有1700多年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公元300多年前晋代的全州县文桥乡,源于一次误打误撞。相传,由蜀国丞相诸葛亮亲自指定的接班人蒋琬(大司马)在蜀国灭亡时与长、次子蒋斌、蒋显同死后,蒋琬夫人毛氏带着第三子回全祖籍全州,死后葬于全州的文桥乡,被谥封为安阳候一品夫人(见现存毛氏墓碑)。为其守墓成为蒋氏一族的规矩。
一次半年节(农历六月六),当地人必须杀鸭祭谷神,守墓人因回来时间太晚,没有及时准备好盐水,匆忙之下把妻子准备醋黄瓜用的半碗酸水当成了准备冲鸭血的盐水,把鸭血淋进了酸水碗中。烹煮时发现锅内鸭肉散发出一股刺鼻酸味时已晚。情急之下,守墓人只好加大火,放入花椒、紫苏等香料盖味,不料这道鸭子越炒越香,起锅后吃起来更是回味无穷。如今,全州人还还就地取材,创出了“苦瓜炒血鸭”、“芋苗炒血鸭”、“豆角炒血鸭”、“娥眉豆血炒鸭”、“花生炒血鸭”、“芝麻血鸭”等多品种。
醋血鸭饮食文化的传承
为更好的传承醋血鸭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蒋福财在桂林开的店于2005年月被拆迁以后,便又回到醋血鸭发源地全州县城开了两家文桥土味馆。如今,他又投资数百万元建厂,准备在今年底专门做醋血鸭加工产品,包装后打算卖到全国去。 对于醋血鸭的传承,蒋福财的儿子已经熟门熟路。记者采访中看到,蒋福财的儿子已经是独挡一面的大厨了。蒋福财还经常受邀请到全国各地讲课,如今,他的徒弟已经有上百人了,许多徒弟在广西乃至其他省市都开店创业,全州醋血鸭的招牌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