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老街老巷之贡后巷:王城墙根下的小巷子
2014-09-22 08:49:45 来源:桂林生活网
人们常说,老街老巷故事多。城市的许多历史故事其实就是在一条条的老街老巷上发生的。老街老巷沐浴时代风雨,承载人间悲欢,感受岁月沧桑。老街老巷也记录着这座城市的骄傲与遗憾,珍藏着人们的回忆与梦想。今天起,桂林生活网将探访桂林市区的老街老巷,了解老街老巷的现状历史,记录老街老巷居民的故事,为城市留下记忆。如果您有桂林老街老巷的照片,又或者您知道一些桂林老街老巷的故事,请讲给我们听!投稿邮箱:634569869@qq.com
在凤北路靖江王城后门,依着古城墙辟出的小巷就是贡后巷。
站在巷口,一眼就能望见另一端。
巷子里的老房子已经差不多被拆重建了,只有房子上的门牌号至今不变。
细心寻找,还是能寻到一些古屋的痕迹。
在巷子的北端,贡后巷13号的老屋子是整条巷子里唯一留存得比较完好的古院落。
天井、木质房梁、雕花窗……这些写满沧桑的“古董”在13号的屋子里还可以看到。
13号屋子的天井
房子都是木制的,住在里面的老奶奶告诉我们,屋子她们几十年都没有动过。
贡后巷的一边挨着古老城墙,住在那里的居民说他们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古城墙。
贡后巷位于凤北路靖江王城后门,依着古城墙。贡后巷,顾名思义,就是贡院后面的巷子。它是一条只有百来米的短短小巷子,一眼就可以望到头。住在那里的居民说:“我们一伸手就可以碰到城墙。”
贡后巷历史悠久,住在贡后巷3号的廖女士告诉我们,她家祖祖辈辈住在这里,到现在已经大概有两百多年。现在的贡后巷除了靠城墙的这边还保留着一些原来的样子和门牌号,巷子的另一边已经全拆掉起楼房,还建起了一堵围墙。
“以前,巷子两边都有住户,没有围墙,房门都是对着的,都是木房子。路上都是青石板,路边还有水沟。”廖女士说。“这条巷子除了我们家还有另外一家是私宅以外,其他都是师大的宿舍和别的单位的宿舍。”
廖女士祖上是临桂人,后来搬到桂林来住,到廖女士爷爷那一辈时,已算是桂林的名门望族。“我爷爷是黄埔军校的,桂系军人,我们家那时候跟李宗仁他们家也走得很近的,有日本人的飞机来时,我们家人都会到李宗仁家那边去躲。”
时光流逝,物是人非。“巷子里的老居民都搬走了,现在只剩下我们家还有另外一家还住在这里。其他都是后面才搬来住的。”廖女士跟我们说。虽然以前的老居民都陆陆续续搬走了,但廖女士仍然记得小时候巷子里的快乐日子。“这条巷子都住人,没有小铺子,只有一些货郎会挑着担子进来卖担子米粉、丁丁糖这些。”廖女士说。因为挨着王城,小的时候她们经常到王城里去玩。师大王城里绿荫蔽日,小伙伴们夏天放了学还会拿着席子围坐成一圈,一边纳凉一边讲板路。
廖女士家的老房子也在前些年拆了,重新建了新房。现在的贡后巷,只有13号房子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贡后巷13号住着两位老奶奶,都已经90多岁了。13号是师大的宿舍。老奶奶说她以前是师大食堂的工人,在这里已经住了50余年。我们去采访的时候,老奶奶差点把我们当成了前来探访的游客。
“老房子我们几十年都没有修过。估计桂林再找不到我们这么老的房子了。”老奶奶告诉我们,“经常会有蛮多外地游客打扮的年轻人,拿着地图,比划着想要进房子里参观。他们以为是景点咧。”这间老房子还可以看见雕花的木窗,采光的天井……我们走过这一条巷子时,只有老奶奶家的门是打开了。“以前都是开着门,见面了就聊天。晚上出来乘凉,很热闹。”现在的老奶奶也找不到说话的人,闷的时候她就到巷子边走走,看看来来往往的人。
人老了,巷子也老。据说以前去贡院的人都会在这条巷子里休憩,人来人往。现在的巷子,只是在向晚之时偶尔迎来归家的人。当我们离开这条老巷子的时候,夕阳的余晖正好斜斜的洒落在巷子的石板路上,照耀着这个斑驳岁月里风韵犹存的旧美人,寂寞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