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桂五通镇:“文武”能人辈出的古村落
2015-06-10 09:40:06 来源:临桂台、桂林探索旅游网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俗语,“千金门楼四两屋”,道出了门楼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在临桂县五通镇的村寨,一些风格各异的村寨古门楼,反映了这个村落的民风、民俗,记载着这个村寨的沧桑历史。这些看似普通的古门楼,却各有各的“门道”,蕴藏着一个个不平凡的故事。
大门底村“文”门楼,坐落在西山村委大门底村的古门楼坐南朝北,要踏13级台阶才到门楼。门楼是用杂石砌成,历经岁月沧桑,石头上长满了青苔。门楼左边一蔸古樟像一位饱读诗书的老人,依门楼而立,将古门楼紧紧环抱,苍劲的树枝恰似一个门拱,更增添了古门楼的几分神秘。
解放前,这里曾是当地有名的“秀才村”。
1977年恢复高考后,这个30多户的小村寨,走出了一个博士和20多个大学生。1983年广西理科状元李桂青就从这个门楼走出,跨进北京科大。
现在,该村还有6名大学生在校就读,村民都是以家里有娃考上大学为荣,村里学风浓厚,夏日里每逢下午放学,三三两两的山里娃,便坐在门楼树底下纳凉读书,因此被当地村民誉为“文”门楼。
船岭村“武”门楼,顾名思义在船岭村,门楼匾额中间书写着“堡里欢乐”四字。村里76岁的龙代旺老人介绍说:民国以前,船岭村是一兵堡,堡寨的人家都是堡兵的后代,堡里人人皆兵。
虽然门楼历经沧桑,但“堡里欢乐”四个字依然清晰,这是村民为歌颂幸福生活而题的。现在,船岭村变成了市级文明卫生村,村民们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全民皆兵的日子一去不返,但村民习武、舞狮的习惯一直传承至今。
临桂区的西塘村委西岭村,也曾经是一个辉煌的地界。
一到西岭村,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古老的寨门,历经风雨沧桑,仍厮守着这古老的村落,古城墙上几块外表斑驳的碑石,仿佛在艰难地述说着村落曾经的繁华。
临桂区西岭村村民李乔次:“这(碑文)是(记载)后山,以前属于什么来源,是哪一个的,经过告状以后,判为哪个村的。”
据《临桂县地名志》记载,西岭村在元朝末期立村,明代改名为西岭。据村民介绍,西岭村先祖从湖南移居到此已有七百多年,村民多为李、石、叶姓。明、清两朝,西岭村文武举人辈出,光进士就出了三位,李维汉、李维科兄弟俩就是乾隆年间当地著名的武举人和文举人。在这两兄弟的熏陶下,村里有一位名叫石声臣的读书人,年过五旬仍然坚持科考。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感动了朝廷,最后恩受甲子乙卯科举人。而石声臣中举后使用过的拴马石,如今仍屹立在石家后人门口。
石声臣第四代后人石三喜:“这个叫拴马石,它的这里是拱起来的,说明它的级别是很高的。”
在西岭村,到处都能感触到厚厚的历史沉淀。随便走进一家院落,房子的装饰精雕细刻,雕梁画栋,淳朴中显露出富贵之气。对于村民们来说,如何保护和传承好老祖宗存留下来的一草一木、一瓦一房,是他们全村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临桂区西塘村委委员石欣桥:“我们建设这个新农村的同时,我们要保护好留给我们的很好、很宝贵的、丰富的文化遗产,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有个念想。”
往事已成追忆,西岭村的村民清楚地认识到,不能一味沉醉于过去,西岭村未来的发展必须要利用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厚的人文历史,利用好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把村落古文化做好。
临桂区西塘村委委员石欣桥说,全体村民要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根据我们目前这个地方的地貌,发展我们的果树、桂花树。做好我们的经济发展,让我们人民生活到小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