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荔浦纸扎:修仁老艺人的坚守

2016-07-04 14:58:55  来源:微报桂林

“纸扎”萌芽于唐代,明代遍及城乡。纸扎艺术融剪纸、扎制、彩绘、草编、糊裱于一体,是一门独特的中国民间艺术,主要材料为竹、木、线、纸,以竹、木为骨架,以线团缚部位,糊彩纸以装饰。

荔浦修仁镇自古就有纸扎传统,每到节日,各乡村街道大多扎纸龟、虾、蚌、螃蟹、麒麟、游船、鬼打架等沿村街游行,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民国时期至解放初,修仁纸扎老艺人张开荣、罗阿春最为出名。

2014年,荔浦纸扎工艺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荔浦当地的纸扎作品)

走在修仁镇的老街上,幽深的小巷子两旁依然保留不少灰墙青瓦的老房子,谢应熙的“夕阳红工艺室”就位于这条老街上。

退休之后学做纸扎

谢应熙老人的工作室其实就是他家的客厅,案头堆放着各种绢布、各色彩纸,整面墙壁上悬挂着他精心制作的纸扎作品,有狮头、豹子头、龙珠、龙头……这些纸扎工艺品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谢应熙家里的墙上悬挂着他的纸扎作品。)

今年82岁的他精神矍铄,听说记者要采访修仁镇的纸扎传统工艺,特地从镇上回到家里等待了多时。

谢应熙老人起初并不是纸扎民间艺人。他真正开始学习纸扎是在从梧州公安部门退休回到老家以后,在老年协会认识了一位懂得纸扎的民间艺人。从小看过纸扎表演的谢应熙原本就很喜欢纸扎,闲来无事便跟着学起来。


2001年,有柳州客人找到谢应熙,希望他能组织人为他们制作一批龙头、狮头等纸扎工艺品,以备来年的庙会用。谢应熙接下了这活,没想到他这一扎就扎出名声来,本地、柳州的客户都找他订货。

据谢应熙老人讲,解放前,在修仁镇的老街上,大大小小卖纸扎工艺品的店铺有20多家。过年过节,每家每户都会采购一些纸扎工艺品,特别是有小孩子的家庭,那是肯定会买的。他记得他家街对面有一家卖灯笼的店铺,一到春节进的货几乎是供不应求。而小时候最让谢应熙期待的是每年的庙会和传统节日,龙、狮子、鱼等各种传统的纸扎工艺品大街小巷都有卖,孩子们买了拿来玩,大家都沉浸在节日的欢庆里。


“做纸扎没那么简单,不是扎个架子糊层纸就了事。纸扎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做一件作品,首先要扎好框架,再按构思设计制图。纸扎的用料很讲究,扎骨需要精选的竹篾。”谢应熙给记者介绍起了纸扎工艺品的制作材料和流程,正常情况下他编一个羊头框架需要两个小时左右。扎好框架后,接下来要做的是用绵纸把整个框架包起来,然后糊上浆糊或胶水,使得整个框架变得坚固,紧接着再包上一层纸或布,最后一步是作色绘制和装饰,让基本成型的工艺品看起来更加生动形象。


定期开培训班传授绝活

谢应熙制作纸扎已经有10多年,如今还能接到一些来自柳州和本地政府部门的订单,但他说年纪大了,很多活做不来了。

“指望在这上面发财根本就不可能,年轻人不愿学。”他告诉记者,由于纸扎全都是手工活,不能批量生产,制作一件纸扎工艺品的收入不高。而且,想学习纸扎这门手艺,既要心灵手巧,还要有悟性,更需要耐心和毅力。谢应熙收过两个50多岁的徒弟,如今他们因订单不多赚钱少,很少过来帮忙了。

据荔浦县相关部门调查,全县会纸扎工艺的老艺人仅剩3人。

随着一天天变老,谢应熙的忧虑一天天在增多。“现在荔浦修仁民间纸扎艺术已处于极度的濒危状态,老艺人都年事已高,学习制作纸扎的年轻人很少,眼看这一文化瑰宝将面临断代,面临消失。”说这话时,谢应熙的眼里满是无奈。

“我多么想把这门老祖宗留下的艺术传承下去啊!”心中有了这份梦想,谢应熙选择了坚守。在修仁镇建中街,他会定期举办培训班,耐心地给村民讲解纸扎的制作技巧,传授心得和绝活。


让谢应熙感到欣慰的是,荔浦县委县政府加大了抢救民间纸扎艺术的力度,收集历史文化资料编辑成册,建立完善的档案。同时,开展民间纸扎艺术展演活动,促进旅游、文化共同发展。此外,还开办民间纸扎艺术培训班,使其后继有人,为繁荣文化作贡献。


谢应熙让孩子们来看他制作,培养他们对纸扎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