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剪刀下的民间艺术

2016-12-23 11:58:36  来源:微报桂林

全州民间剪纸技艺就起源于秦,从北方流传而来。目前流传在全州的民间剪纸花样多、用途广、题材多贴近桂北民众生活。特别是代表性优秀传承人唐爱春、余中莲,她们的剪纸手法“阴剪阳缕兼施”,敢于做大胆的艺术夸张,注重形似、神似,具有形神兼备、物我交融的艺术特征。

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州民间剪纸技艺传承历史久远,作品中蕴藏着不少极具历史价值的文化信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传承价值、产业价值。

记者李凯  摄


坚持了半个世纪的爱好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看似枯燥的剪纸手艺,在全州民间剪纸技艺“非遗”传承人唐爱春手里,却是神来之笔,几分钟后,普通的红纸,却化成了各式美丽的图案,栩栩如生。

唐爱春7岁时跟随外祖母学习剪纸,能剪“福喜”之类的剪纸,上中学后,负责班上学习园地和墙报专栏的美工,剪纸技艺进一步提高,1978年在安和镇政府村建站工作,时常利用业余时间为朋友同事剪些婚庆寿宴之类的剪纸,赢得“剪纸女”美称。

传统的剪纸窗花贴着木窗上更显出韵味。记者李凯  摄

2001年从安和乡村建站工作岗位退下来,开始创作剪纸作品,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几年来,创作上千幅剪纸作品,获奖无数。

唐爱春

我坚持剪纸已经50年了,就是代代相传的一种爱好,闲不下来。

今年5月和11月,记者两次来到位于全州县城江南路的唐爱春家里,亲身感受到一屋子的剪纸文化。

窗台上,墙壁上,花格上,电视柜上,唐爱春的家到处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剪纸作品,有人物肖像,动物、喜庆图案等。还有些获奖作品专门裱起来收藏在屋,当记者来到时,唐爱春热情地把这些压箱之宝拿出来给记者欣赏。

一幅《仙女下凡》的剪纸作品,让传统的浪漫故事跃然纸上,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记者李凯  摄

传承民俗是一种责任

剪纸工艺是一门老艺术,代代相传下来的。

唐爱春说,自己从小就和外祖母住在一起,外祖母是全州县文桥乡郑家村人,当时是大户人家,自小随长辈学美术和剪纸技艺,是全州县文桥乡一带极有有名的民间剪纸艺人,93岁去世前仍能随意创作。

唐爱春自己呢,小时候就爱粘着外祖母学剪纸,当时每学会剪一样图案,外祖母都要给予小奖励,那时候在同龄人中,也算是出类拔萃了。

唐爱春

而我的妈妈从小跟外祖母学艺,能剪出40余种花样,也是当地有名的民间剪纸艺人。受外祖母和母亲的影响,剪纸就是我与生俱来的爱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唐爱春的剪纸技术也更加高超了。从参加工作到退休,她成了热心的剪纸义工:谁家有红白喜事,都会帮忙去做剪纸。时间久了,她这个“剪纸才女”名声在外。

唐爱春带着大家一起进行剪纸创作,她希望剪纸能有更多“粉丝”。记者李凯  摄

在现场剪纸时,记者注意到唐爱春的右手食指、手腕、手肘多处已轻微变形。“50年了,几乎每天都有拿剪刀搞创作的习惯,用过的剪刀连自己也记不清了。”

唐爱春在家里创作剪纸,她的家成了大家剪纸创作的基地。记者李凯  摄

如今,唐爱春创作的剪纸作品已有千余件,其中,《龙凤喜字》、《玫瑰之约》、《祖国万岁》及《荣华富贵》等作品选送到湖南卫视和广西民族博物馆展示收藏;《欢庆奥运》在中央七台和桂林电视台分别播出。其剪纸作品在全市、全区民间技艺比赛中多次获一等奖。


创作这些大型获奖作品时,花的时间长的一两个月,短的也要十来天。

唐爱春

那时候我满脑子都是剪纸,像走火入魔一样。有时凌晨又起来,剪纸到三点多,趴一会儿就天亮了。坚持剪纸是一种兴趣,传承民俗是一种责任。


盼望手工剪纸后继有人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机械剪纸、电脑剪纸逐渐出现,价格低、制作快,而纯手工剪纸作品却越来越沦为“非主流”了。

对此,唐爱春有自己的看法。

比起机器剪纸,手工剪纸不会死板,且更具有创造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好好的传承下去。

唐爱春带着孩子一起学习剪纸。记者 李凯  摄

老手艺要一代代传下去,就必须找到好徒弟,有天赋,而且还要有兴趣。

唐爱春和徒弟一边仔细地看着传统的木雕窗花,一边进行剪纸创作。她的剪纸不拘一格,经常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记者李凯  摄

王荣文告诉记者,她和师傅唐爱春10年前一起在安和镇上共事上班,平时除了工作,业余时间都往师傅那里蹭油茶、学剪纸。除了她之外,当时师傅的宿舍经常都是年轻姑娘们最爱扎堆的地方。

孩子们拿着剪出的小蝴蝶,开心地玩耍着。记者李凯 摄

“我有的徒弟,目前已能剪出一些稍微复杂点的图案了。”唐爱春高兴之余也有些担忧。这些年她一直都在收徒,但很多人都是一时兴起,学习几次之后就不见了踪迹。

唐爱春

剪纸技艺难教也难学,而且见效慢,缺乏经济效益。学习者既要心灵手巧,又要有耐心,更要肯耗大量时间和精力,但从现在来看,情况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