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米花糖
2015-04-03 16:43:27 来源:游桂林
米花糖的历史要比松花糖早得多。我国在很早以前就有爆米花的习惯。据宋代《武林旧事》记载:“吴俗,每岁正月十四日,以糯米谷爆于釜中,名曰‘孛罗花占’,又名‘卜谷’,以番白多者为胜”。“孛罗”又作“孛娄”,是吴方言,就是爆米花发出的声音。最早是用来预卜年景的好坏。宋代诗人范成大咏吴中节物诗即有“撚粉团栾意,熬稃腷膊声”的句子。其自注云:“炒稻谷以卜,俗名孛娄,北人号糯米花。”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中载有爆孛娄诗云:“东入吴门十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就锅抛下黄金粟,转手翻成白玉花。红粉美人占喜事,白头老叟问生涯。晓来妆饰诸儿女,数片梅花插鬓斜。”此诗描绘的情景可视为当时吴中地区的一幅风俗画。
爆米花最先是用糖浆粘结成球状或条状食用,为便于包装携带,最后发展成方型米花糖,逐渐扩展到大江南北,成为一种著名小吃。
阳朔米花糖是传统食品之一,相传最早由客家人传入,已有数百年历史。旧时每逢过年期间,一些圩镇及农村的群众都喜欢用大米、玉米爆成米花,以作为过年的点心,还可用来作打油茶的配料。用上好的糯米爆成米花,油润光亮,入口松脆香甜,被称为“人参米”。阳朔的商铺还用印上店名商标的纸袋分装出售,因价钱便宜,又经吃,最能吸引儿童。如果用糖浆拌合,切成小方块,便成了米花糖。
米花糖的传统做法多用黄片糖熬浆与米花混合制作,后来为了外观漂亮,逐渐采用白砂糖,还有加入少量桂花糖以增香的。与松花糖相配,一黄一白,恍如黄金白玉,寓意吉祥,深受欢迎。
以前,阳朔县城的商铺做米花糖有名的有万利祥,陈公兴等。兴坪镇以徐氏、冯氏家中最早作为商品生产,其中“冯天元”商号以生产米花糖和松花糖最为著名,现在制作松花糖出名的商铺也兼作米花糖。
阳朔米花糖的传统做法:1.选取优良大糯米用清水淘洗浸泡约10小时左右,入甑内蒸熟后倒在竹簸箕或竹席上摊匀冷却,再烘干或阴干即成阴米。2.将阴米倒入锅内,用微火炒,等米微熟后将适量的溶化后的糖开水倒入米中(5公斤阴米用约200克白糖化开水),把米和糖开水搅拌均匀后起锅,放在簸箕内捂10分钟左右,烘干,然后用花生油或茶油等加热至约150℃时入米炸之。待米粒膨胀后捞起滤干,即成油酥米花。3.将白糖或黄糖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混合熬成糖浆,待其拉之起丝时,把油酥米花放入锅内搅拌均匀,起锅装入模具内,压紧抹平,待凉后用刀切块,包装即成。
米花糖的米花最早是用铁锅砂石炒成,后来发展到用油炸,使其更为香脆。在爆米花机发明后,为了快捷和节约油脂,也经常用机爆米花。用铁锅炒制和机爆米花制成的米花糖,无论色泽和口感都不如油炸米花,目前阳朔的米花糖都是以油炸米花制成。
米花糖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花样已五花八门,有在原料中添加花生仁,瓜子仁,松子仁等果仁的,形状也由方块形发展到星形、圆形、多边形甚至仿动物形的。 (李寿平 文 )